国外安全厂商兵败中国:游戏规则决定一切

    |     来源:版权所有者      |      2024-01-27 04:33:19

纵观国内互联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安全领域虽未成长起足以与百度、腾讯、阿里相匹敌的互联网巨头,也没有太多精彩纷呈的故事。但十几年来平平淡淡的故事却也是令人感慨万千。

在国内安全市场上,迈克菲、赛门铁克、小红伞、卡巴斯基、AVG等国外顶级的安全厂商曾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雄心勃勃的挺进中国,试图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开疆拓土,生根发芽,站稳脚跟。

卡巴斯基1

然而,国内免费杀毒软件的出现却成了它们进一步扩张的绊脚石。“国内外安全软件的生存规则不同。国内主要以免费为主,国际厂商则全靠收费,卖Copy,安全软件对于国际厂商来说是最为基础的工具,而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安全软件是平台,是抢占PC、手机端的武器,然后依靠免费安全产品搭建的用户平台,去获取其他收益。中国厂商的模式是互联玩法,国外厂商仍比较传统。”知名消费电子和互联网行业专家王斌对牛华网表示,“收费的干不过免费的是必然的。”

被收购的迈克菲(McAfee

于2010年被英特尔收入麾下的McAfee已很少能引起国内媒体的关注。今年9月,其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文振邦离职,加盟国内云安全厂商宝利明威,可以说是该公司近一年以来发生的较为“轰动”的事情。

成立于1987年的McAfee,距今已有26年的历史。作为全球顶级的安全厂商,迈克菲的辉煌一度无人能够企及。

1998年,McAfee宣布进入中国,主攻企业安全市场。2002年1月,McAfee公司在中国正式注册成立了安网(上海)软件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展国内企业市场。2006年7月5日,McAfee在华正式宣布,将启用中文名称“迈克菲”(也被国人戏称为“麦咖啡”)。

在扩展企业安全市场的同时,迈克菲对消费市场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作为开辟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迈克菲顺应杀毒软件免费大潮,一度与联想、戴尔等PC厂商进行合作,通过联想在中国的零售店推广防病毒软件McAfee VirusScan产品,允诺通过零售和直销渠道购买预装微软Windows的戴尔产品的所有中国消费者均可在15个月内免费使用迈克菲软件。但即便如此,迈克菲仍未能成功打开个人消费市场。

2010年,迈克菲与芯片巨头毫无征兆的联姻震惊业内。有评论认为,这笔交易证明了软件与硬件结合的重要性。也有评论指出,芯片与安全软件分处没有交集的领域,很少有公司能成功地同时经营这两项完全不同的业务。更有评论认为,这很可能只是一笔资本运作。

对于这笔交易,当时《福布斯》杂志给出了极低的评价:“两家公司不会产生任何营收的协同效应,不会在渠道方面让英特尔受益,不会带来营收的大幅提升,不会为英特尔开辟新市场,因此这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战略。”

王斌表示安全是云计算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英特尔收购迈克菲是为了完善自身在云计算时代的能力。

时任英特尔CEO的保罗·欧德宁在达成交易时称:“越来越多的设备允许与互联网连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将在网上完成。过去,能源使用效率和连接性是计算机性能的核心指标;而将来,安全性将成为计算机性能的第三大决定因素。”

有分析指出,从产业趋势看,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而安全软件的需求也会增加。英特尔需要机会扩展其在移动市场的影响力,通过硬件强化的安全技术给自己带来新的突破。

被英特尔收入麾下的迈克菲并没有停下在华扩张的步伐。一边继续大举进军国内企业市场,一边也在消费市场上包括移动领域,寻求发展机会。

但免费潮流的冲击仍然存在,在今年7月份的一场媒体沟通会上,迈克菲消费产品事业部及通信行业业务拓展总监马彦斌对此表示:“大家的商业模式是不一样的,每一家厂商都有自己的盈利方式。对于迈克菲来讲,我们是一个收费的模式。”

一路并购的赛门铁克(Symantec

最新消息显示,有传闻称赛门铁克正与国内杀毒厂商瑞星商谈并购事宜。相关人士指出,赛门铁克意欲收购瑞星是为了提高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及影响力。回顾赛门铁克的发展史,收购之于赛门铁克并不陌生。即使说整个赛门铁克的发展史是由一系列的收购案串联而成的也不为过。

1982年4月,一位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Dr. Gary Hendrix聚集了斯坦福大学自然语言方面处理的很多研究者们成立了赛门铁克。成立之初,该公司获得了一些基金会的资助还有风险投资,但却迟迟未能做出任何产品。1985年,赛门铁克被另一个比其小且专注于数据资料处理的软件公司收购,合并后的公司保留了赛门铁克的品牌。

此后并购之于赛克铁克成了发展的重要手段。1990年8月完成了它创立以来的最大并购,成功收购了当时业绩斐然的诺顿。据悉,此次收购帮助赛门铁克成功转向了个人电脑综合市场,正式跨入杀毒软件市场。

之后的赛门铁克在杀毒软件市场一飞冲天,一度超越迈克菲、趋势科技等,稳坐美国杀毒市场第一的宝座。1998年,赛门铁克开始进入中国,面向个人以及企业市场提供服务。

但彼时的国内杀毒市场,大多已被国产厂商占据。它们遵循着一套“中国特色”的游戏规则,国外厂商完全无法适应。“国际企业不注重中国本土特色,无论是设计还是定价都不适合中国国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短暂的试探之后,国外厂商即把目光转向了企业市场,开始淡化个人安全用品的比例。

在2004年左右,在PC价格走低、上网费用下降以及宽带网建设加快等因素的推动下,网络安全市场空间不断膨胀。赛门铁克等国际杀毒厂商都开始重新重视个人安全市场。有分析指出,是国内软件市场的成熟和规范及庞大的经济容量,重新吸引了国际厂商开始关注个人安全市场。

在国内个人安全市场,诺顿也曾一度占据了相当部分的市场份额,但终是未能敌过免费模式的冲击。随着国产杀毒软件全面步入免费时代,包括赛门铁克在内的国际杀毒厂商开始节节败退。

值得注意的是,诺顿在移动安全领域也多有拓展。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消费移动安全软件—诺顿手机安全软件,但成绩并不显眼。

“杀软鼻祖”小红伞(Avira GmbH

号称“杀软鼻祖”的Avira从1986年即已开展互联网安全业务,1990年正式成立公司,2006年开始拓展全球业务,但却直到2010年才正式进入中国杀毒软件市场,并由于其Logo上的“小红伞”标识,而被国内用户亲切地成为“小红伞”。

在被问及为何进入中国市场时,Avira创始人兼CEO Tjark Auerbach表示是因为看到了来自中国的需求异常强劲。“在Avira进入中国之前就有不少忠诚的伞饭,成为我们进入中国的基础,中国市场是Avira全球战略的重要一部分。”

不同于其他国外厂商,较晚进入中国市场的小红伞采取免费+增值服务的竞争策略。但彼时,卡巴斯基与诺顿已在中国市场鏖战多年,且在360的推动下,免费大潮在安全市场上早已滚滚而来,国内安全市场的竞争已是前所未有的激烈,小红伞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

这与技术无关,与在杀毒领域发展的时间长短无关,只是因为国内杀毒行业游戏规则与国外完全不同。土生土长的杀毒软件厂商们对国内市场、用户都有着清晰的了解,它们更能开发出本土用户需求的产品且在营销策略上也懂得投其所好。

进入中国市场的小红伞在寻求企业合作方面一直动作频频。曾先后与腾讯、360、百度等互联网厂商达成合作。王斌曾针对小红伞的这种表现撰文分析称:一方面很可能是由于小红伞作为一家德国杀毒软件厂商一直未进入中国,对于中国安全软件市场的潜规则并不了解。譬如,有些安全厂商借与卡巴斯基、诺顿、金山、瑞星等知名安全厂商合作,提升自身知名度,获得大量用户,然后就过河拆桥,恶意诋毁。小红伞很可能遭遇如此下场,这一点或许他们并未认识清楚;另一方面,可能是小红伞进军中国市场心切,只要有推广资源就采取合作,而且脚踏两条船,会更稳当一些。

但即便如此,小红伞还是未能逃脱其他国外安全厂商在中国的发展境遇。

卡巴斯基Kaspersky

今年4月25日,2345与卡巴斯基达成合作,向安装2345软件的用户免费提供一年卡巴斯基激活码。2345宣布,用户只需安装四款软件中任意一款,包括2345软件大全、2345好压、2345智能浏览器、2345看图网或者设置2345网址导航为首页即可获得这一服务。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是否似曾相识。如果将时针到拨回到2006年,卡巴斯基与奇虎360的故事再次浮现在眼前。只是在路径上,2345是从浏览器、导航导流量走向通过安全产品提升装机量,360则是一安全起家,走向导航、浏览器。

卡巴斯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9年,当时公司的创始人Eugene Kaspersky先生,第一次遇到了有关计算机病毒的问题,随后便开发了卡巴斯基反病毒产品的第一个版本。一家伟大的杀毒软件公司的历史就此开启。

2002年,卡巴斯基进入中国。但当时国内安全市场基本是瑞星、金山、江民以及较早进入中国的诺顿的天下。作为后来者,卡巴斯基的优势并不明显。一番权衡之后,卡巴斯基将目光锁定在企业市场。一方面,卡巴斯基想避开激烈的个人安全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卡巴斯基希望能借用企业用户的平台,让个人用户认识到卡巴斯基的强大功能,用最小的成本拓展个人用户市场。

经过几年的努力,卡巴斯基在企业市场不断过关斩将,成功为自己赢得一方天地,但其在个人安全市场上,却始终是收获寥寥。

2005年,卡巴斯基在个人安全市场上迎来发展拐点。当时,雅虎要推出一个上网安全软件“上网助手”,尚在雅虎工作的周鸿祎找到了卡巴斯基并与其达成合作,采用“安全软件+免费杀毒”的方式进行推广。

事实证明,这是符合用户需求的。嗅出“未来”味道的周鸿祎,甚至兴冲冲的跑到雅虎总部,建议雅虎收购卡巴斯基。但该建议不仅没有得到雅虎总部的认同,相反还使他们认为,周鸿祎是别有用心,很快雅虎即终止了与卡巴斯基的合作。

但周鸿祎与卡巴斯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2006年,当周鸿祎自己开始做安全卫士,卡巴斯基的合作对象由雅虎变成了360。根据当时的协议,360每年拿出两三百万元购买卡巴斯基为期半年的激活码,卡巴斯基与360共同进行推广,如果用户到期后继续使用卡巴斯基,线上销售收入大家按比例分成。

客观的说,在当时的情况下,360安全卫士借着“安全卫士+免费杀毒”的概念得到了推广,而卡巴斯基也借助360的力量得以在已经群雄林立的个人安全市场挣得一席之地。这场合作是双赢的。

应该说,这场合作的开始以及过程都是愉快的,但结局却充满了敌对的意味。2008年7月,一直倡导免费的周鸿祎终于出手,正式推出免费的杀毒软件—360杀毒。这使其与众安全厂商的关系立马紧张、对立起来。其多年的合作伙伴,卡巴斯基同样感到了威胁,并在这一年终止了与360的合作。

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卡巴斯基与360反目成仇,互相攻击,从此不相往来。即便多年过去,人们忆起这段往事仍然会不胜感概。

360也因此背负上了“过河拆桥”的骂名。“周鸿祎最近挖了很多点心团队的人,并收购了做硬件的团队,他想干嘛。不就是想把当年卡巴斯基的故事再重演一遍吗,用户牌子把360手机牌子顶起来,自己再找一帮人做。”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雷军如此评价周鸿祎的特攻机策略。雷军还提醒手机厂商不要被360忽悠,“对于 360来说,进入杀毒行业最大的难度是怎么把卡巴斯基忽悠进来做杀毒,进入手机行业则是怎么把华为忽悠进来做手机,再忽悠TCL、康佳。”

但不管经受了多少争议,360的免费策略还是彻底搅动了安全市场,不仅打破了金山、瑞星、江民的三强格局,也使国外安全厂商在国内个人安全市场彻底丧失了机会。

卡巴斯基随后在中国市场也使用过免费策略,但却收效甚微。曾先后主导了与雅虎、360合作的卡巴斯基亚太区总经理张立申已经个人精力转移到了中国以外的市场。

AVG

AVG的最新动向之一是Mozilla的前高管Gary Kovacs加盟该公司并担任CEO一职,同时他还表示将把公司的重心放到移动平台上。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的杀毒软件提供商,AVG与其他国际领先的杀毒软件厂商一样,在中国市场上总给外界一种平平淡淡的印象。

资料显示,AVG于1991年诞生于捷克,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与小红伞一样,AVG在中国杀毒软件市场也属于晚来者,并且与小红伞同样采取“免费+增值服务”的策略。

虽然,早在2008年,AVG即已开始通过代理商在国内销售安全产品,但直到2010年,AVG才正式在中国成立公司。

在对外解释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时,AVG方面表示,互联网安全是无国界的,中国有着庞大的网民基数,由此而产生的互联网安全需求也是巨大的,AVG不可能看到如此巨大的需求而不采去任何动作。

但与其他国外杀毒厂商一样,AVG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是不温不火,始终难以大规模的铺开。

总结:

正如AVG所言,互联网安全的确是无国界的。但国外杀毒厂商在国内市场的遭遇也证明,征战杀毒市场并非只要技术先即可一往无前,有时候游戏规则决定了一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牛华网表示,在企业市场,安全涉及到国家安全,国内企业有优势,企业订单会偏向国内企业。此外,国际企业不注重中国本土特色,无论是设计还是定价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在消费市场,360一家独到,并且不断深耕,国外厂商也很难打破这种局面。

王斌也不看好国外安全厂商在普通用户市场的发展前景,他表示,这些国外公司根本不具备互联网基因,无力面对互联网企业做安全的情况。王斌指出,目前国内安全市场360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其次是金山、腾讯,现在百度也在做安全,未来中国的安全市场,不可避免都将是互联网巨头的天下。

那么国外安全厂商在中国是否还有发展的机会?“国外安全厂商在国内的机会主要是在商用市场,包括服务器、云计算、智慧城市等需要专业安全服务的商用领域。”王斌表示。